校園活動報導
-
安全必修課程 親子闖關玩出防災力
2025-10-18 后里區 后里國中 學務處 報導點閱數:205 次教學活動10月18日上午后里國中思源樓傳來陣陣歡笑聲,一場結合教育與遊戲的親子防災闖關活動正式登場。活動吸引超過43組家庭踴躍報名參與,由家長或祖父母親自帶領幼兒園孩童挑戰地震避難、火災應變、防災避難包準備、消防體驗…等八大關卡,讓孩子在闖關的專注與興奮中,自然培養危機應變的敏感度與正確觀念。闖關成功的家庭還能獲得精心準備的小禮物,現場氛圍熱鬧又充滿學習意義。 活動於上午9時準時開始,由臺中市教育局幼兒教育科陳怡如科長致詞揭開序幕。陳科長表示,台灣地處多災環境,防災教育不能等到災害發生後才開始學,而應從學齡前紮根。本次闖關形式讓家長與孩子共同參與,不僅強化孩子的安全意識與判斷能力,更透過親子合作提升家庭關係的凝聚。她特別感謝臺中市防災教育輔導團縝密規劃,也肯定家長願意陪伴孩子把防災教育帶進生活。 本次活動課程由宋淑娟榮譽督學依多年辦理經驗,規劃八個道具與情境俱足的闖關站,內容從知識到行動全面涵蓋。首站「親子共讀」以互動繪本引導家庭討論地震發生時的正確反應;第二站「防災包一包」讓孩子親手將防災必備物資放進避難包,深化災前整備概念;第三與第四站透過「角色任務」讓幼兒認識消防員及報案流程,理解打119時需清楚說明位置的重要性,並實際穿著消防衣體驗。第五站模擬「火災逃生術」練習逃生姿勢與路徑判斷;第六站「保命三動作」以實作演練強化「趴下、掩護、穩住」反應;第七站「消防偵探」則拆解火災的成因與滅火器、防燙裝備等基本常識;第八站「礙你在心」透過教具模擬地震時櫥櫃傾倒的情境,讓孩子們親身感受到地震時的危險,並學會如何應對檢視家中安全死角,找出潛在危險來源。透過真實場景的情境分站與親子共學設計,讓防災不再停留在口號,而是被看見、被碰觸、被練習的生活技能。 活動尾聲,完成全關卡考驗的學童獲頒通關證書,以肯定其防災學習成果;同時工作人員也提醒家庭回家完成避難準備作業,將今日所學真正落實於日常。一位參與家長分享:「今天不只孩子玩得開心,我也重新檢視了家裡的防災準備,真的很有收穫。」 賴勝豐校長表示,未來將持續推廣類似親子防災教育活動,讓防災觀念不只停留在校園,也走進家庭,成為生活的重要一部分。此次活動成功展現寓教於樂的力量,把看似嚴肅的防災教育轉化為家庭共同參與的溫暖課程,為防災韌性與安全文化扎下深根。
-
【🌈愛要說出來!「五種愛之語」生命教育活動溫暖登場🌻】
2025-10-18 和平區 梨山國中小 輔導室 報導點閱數:86 次教學活動為培養學生表達關懷、理解他人情緒的能力,本校申請辦理學生生命教育多元活動實施計畫特別邀請「點亮生命教育協會」高郁婷講師(小郁老師),舉辦「五種愛之語」生命教育課程,對象為國小四至六年級學生。課程透過活潑有趣的活動與真實情境引導,讓孩子學習用行動與語言傳遞愛,營造友善與互相支持的校園氛圍。 小郁老師以蓋瑞‧巧門(Gary Chapman)提出的「五種愛之語」理論為主軸,分別是:「肯定的言語、精心的時刻、接受禮物、服務的行動、身體的接觸」。她透過故事、任務分析與互動練習,帶領學生認識不同的「愛的表達方式」,並找出自己最常使用、也最喜歡被對待的「愛之語」。 課堂上充滿笑聲與驚喜,學生們不僅學會表達感謝,也學會用對方能理解的方式說愛。 一位學生分享:「原來我自己的愛之語是『肯定的語言』,我喜歡別人肯定我、稱讚我。」 另一位同學也說:「原來對朋友說『謝謝你陪我』也是一種愛的表達!」 學校表示,希望藉由這堂課,讓孩子們懂得欣賞、體貼與回應他人的愛,從生活中學會尊重與感恩。未來也將持續結合更多生命教育主題課程,讓校園成為充滿理解與溫暖的地方。🥰🥰🥰
-
走進水圳世界——在探險中發現家鄉的水脈故事
2025-10-17 東勢區 新成國小 黃世勳 報導點閱數:21 次教學活動為落實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綱中「素養導向」及「在地連結」的教學理念,臺中市新成國小二年甲班以「走進水圳世界」為主題,設計一系列結合自然科學、社會人文與客語學習的校訂課程。孩子們透過探究、實作與踏查,從生活經驗出發,逐步理解水資源與農業、文化及家鄉發展的密切關係。 課程以「農作物需要水,水從哪裡來呢?」作為引起動機,老師引導學生思考生活與耕作對水的依賴。孩子們觀察河流、水溝、水圳與大海的不同樣貌,並繪製簡易地圖,認識學校周邊的水圳分布。透過科學實作,他們利用自製器材觀察「水由高處往低處流」的現象,進一步體會水圳設計的原理與智慧。 在課程中,教師融入客語教學,帶領學生學習「河流、水圳、農作物」等相關詞彙,讓孩子在理解自然科學概念的同時,也能以在地語言表達生活經驗,深化語言與文化的連結。 延伸活動「水圳探險隊」中,學生化身為小小探險家,走訪東勢地區具代表性的水圳景點,如月恆門、糯米橋及洗衣場等地。孩子們透過觀察與記錄,親身感受水圳的構造與功能,並使用平板拍攝學習歷程,培養自主學習與紀錄的能力。 在洗衣場體驗活動中,學生以小手帕體驗「古早洗衫」,體會早期婦女勤儉持家的生活智慧,從中學習尊重與感恩。回到教室後,孩子們完成「水圳觀察單」,以圖畫與文字記錄學習成果,並練習以客語說出「水圳(suiˋ zunˋ)、洗衫場(senˋ samˊ chongˋ)、糯米橋(no miˋ kiauˇ)」等詞彙,展現語言學習與文化體驗的成果。 活動尾聲,學生主動撿拾沿途垃圾,以實際行動守護家鄉環境,落實環境教育與公民素養。教師亦延伸介紹東勢在地農作物,如梨子、柿子與柑橘等,說明水圳灌溉對農業發展的重要性,讓孩子理解「水」如何滋養土地、孕育豐饒家鄉。 透過這堂「走進水圳世界」的課程,新成國小的孩子們從書本走向土地,從學習走入生活。他們學會觀察自然、認識文化,更在行動中實踐「愛水、惜水、護水」的精神。學校期盼,這條滋養萬物的水圳,也能灌溉孩子心中那條永不止息的學習之河。💧🌿
-
小農夫的希望田——在土地裡學語言,在自然中長成
2025-10-17 東勢區 新成國小 黃世勳 報導點閱數:20 次教學活動臺中市「新」想事「成」國民小學推動客語結合十二年國教校訂課程,帶領一年級的孩子們以「小農夫的希望田」為主題,展開一段充滿泥土香氣與生命力的學習旅程。課程結合語言、自然與生活體驗,讓孩子在做中學、玩中懂,從翻土到播種,從語詞到詩句,在真實情境中感受勤勞、合作與希望的價值。 課堂中,孩子們化身成「小小農夫」,走進校園菜圃,用小鏟子翻泥、施肥、蓋土,親手為土地添養分。透過實作,孩子學會了多個生活化的客語詞彙,如「爛爛(lanˋ lanˋ)」、「肥肥(piˇ piˇ)」、「葉(rhabˋ)」、「泥(neˇ)」,並在操作中自然運用——「這是爛爛的葉!」、「泥要蓋在上面!」。語言不再只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是與土地共生的生活語言。 接著,老師引導孩子們學習客語詩句:「𠊎用細細粒个菜仁,變出大大片个菜園。」 孩子們跟著朗讀,練習發音、體會節奏,理解「勤勞播種會帶來豐盛成果」的意涵。小朋友畫出自己心中的畫面:小手握著細細粒的種子,把希望種進泥土裡,期待長出大大片的菜園。 在後續課程中,孩子們又朗誦詩句:「天色暗暗變光光,細細仁變大大秧。」從黑夜到晨光、從小種子到大秧苗,孩子用客語描述自然的變化,也學會用觀察的眼睛與感受的心看待生命。畫紙上,一幅幅「希望田」躍然紙上,有暗暗的天空、光光的陽光、正在萌芽的小秧苗,充滿童趣與能量。 透過這段從泥土開始的學習旅程,孩子們不僅增進了客語能力,也在勞動與體驗中培養了勤勞、合作與感恩的態度。新成國小以「語言融入生活、學習紮根土地」為理念,讓客語在孩子心中萌芽成長,讓教育回歸自然、回歸生活,讓每一顆小小的希望種子,在校園裡茁壯發芽。🌱✨
-
「新」想事「成」的溫暖陪伴——新成國小課後照顧打造快樂學習園地
2025-10-17 東勢區 新成國小 黃世勳 報導點閱數:16 次校園新聞臺中市「新」想事「成」國民小學秉持「教育無間斷、陪伴最溫暖」的理念,自開學以來積極推動課後照顧服務。課照班由專業師資團隊用心陪伴,除協助學生完成家庭作業外,更規劃多元豐富的延伸課程,讓孩子在放學後仍能快樂學習,開啟自信與成長的新篇章。 在每日的課後時光裡,老師們以耐心與愛心,逐一指導學生完成作業、溫習課業,培養自律與負責的學習態度。完成學習任務後,孩子們便能投入各式特色活動課程,包括閱讀手作、非洲鼓、烏克麗麗及桌遊等,從中探索興趣、培養創意,享受寓教於樂的課後時光。 其中,非洲鼓課程以節奏律動訓練團隊合作,讓孩子在擊鼓聲中學習專注與默契;烏克麗麗教學則以輕快旋律與快樂歌唱啟發音樂潛能;閱讀與手作課讓學生動腦又動手,激發創造力與表達力;而桌遊課程透過遊戲互動,提升孩子的邏輯思考與人際溝通能力。 校方表示,課後照顧不僅是家長的安心支持,更是孩子品格與能力養成的重要舞台。「我們希望孩子在學習之外,也能找到自信與快樂,從活動中培養同理心、合作力與生活自理能力。」 透過這項課後照顧服務,新成國小成功打造了一個安全、有愛、充滿學習活力的環境,讓每位孩子都能在歡笑與陪伴中成長茁壯。這不僅是課業的延伸,更是教育溫度的展現——一段屬於「陪伴、啟發、成長」的幸福學習旅程,正悄悄在新成校園中綻放。
-
國光國小三大社團聯合後援會
2025-10-17 南區 國光國小 學務處 報導點閱數:111 次校園新聞今日學校於10月17日召開「114學年度三大社團聯合後援會」,由國樂團、舞蹈社及鼓藝社共同參與。首先是張家馨校長與蔡忠龍家長會會長致詞勉勵,感謝卸任會長在過去一至三年對社團的用心付出,並由學校致贈學校精心挑選具紀念價值的獎盃,以表謝意。新任會長則獻上鮮花,並接受接力棒的傳遞象徵傳承與祝福,場面溫馨感人。
-
忠孝學子文采飛揚 李祥知榮登《國語日報》小作家榜
2025-10-17 西區 忠孝國小 教務處 報導點閱數:106 次榮譽事蹟忠孝國小再添文學佳績!六年級李祥知同學以優異的寫作實力,作品入選並刊登於《國語日報》,榮獲「小作家證書」殊榮,讓全國讀者一同欣賞到忠孝學子的文字魅力。 李祥知同學平時熱愛閱讀與創作,文字細膩、情感真摯,作品內容兼具創意與深度,獲得評審一致肯定。這項榮耀不僅是對他努力的肯定,更展現忠孝國小長期推動語文教育的成果。 在張耀中校長的帶領下,學校積極營造優質的閱讀與寫作氛圍,教師群透過多元教學與寫作指導,啟發學生思考與表達能力。忠孝國小持續深耕語文教育,讓孩子在字裡行間找到自信、寫出感動,寫下屬於自己的精彩故事。
-
忠孝國小一年級闖關展活力 師生共創最溫暖的禮物
2025-10-17 西區 忠孝國小 教務處 報導點閱數:101 次校園新聞今年教師節前夕,忠孝國小校園洋溢著愛與感恩的氛圍。9月26日上午,一年級新生入學將邁入一個月,完成了老師們精心設計的「闖關活動」。活動中,孩子們在老師的細心引導與呵護下,勇敢挑戰、團隊合作,展現一個月來在學習與生活上的成長與進步。 此次活動特別感謝全體一年級老師的用心策劃,從每個關卡設計到活動流程安排,展現對孩子的體貼與關懷。同時,也要感謝十位實習老師的熱情協助,讓活動更添活力與溫暖。 從9月1日開學第一天的青澀,到今天自信闖關的身影,孩子們的成長就是最動人的見證。這份轉變,正是教師們辛勤付出的最佳回饋。能在教師節前夕,看見孩子逐漸茁壯,無疑是送給老師們最美好的禮物。 忠孝國小始終是一個充滿愛的大家庭,在這裡,老師不僅是知識的引路人,更是陪伴孩子成長的守護者。這份教育的溫度,將持續在校園裡流動,成為師生共同的珍貴回憶。
-
大里樂齡中心114年十七式養生氣功課程活動報導
2025-10-17 大里區 大里高中 圖書館 報導點閱數:86 次校園新聞清晨的陽光灑進大閱覽室,一呼一吸之間,樂齡氣功班學員的笑容也跟著綻放。帶領我們開場的是大里高中校友會理事長曾永森,他用溫柔而有節奏的口令,陪大家把氣沉到丹田、把身體鬆到指尖。首週主題「快樂呼吸」,從優氧呼吸聚能法、丹田養氣聚能法起步,配合吸管練習腹式呼吸,再串上「十七式」與〈練舞功〉,學員越跳越帶勁,活力一下就被喚醒。 最讓人有感的是回家後的變化。好多同學分享:「晚上比較容易入睡、睡得更沉。」大家把課堂上的節拍帶回枕邊,照著曾永森師兄教導的睡前呼吸法練幾回,心就慢了下來、身也跟著鬆,第二天起來精神更足。 第二週由管敏伶講師接力,以生動活潑的引導,把動作與呼吸的重點講得清清楚楚;吳錦滋師姐在一旁逐一示範功法與動作,帶著大家把細節做對做滿。課程進入「氣的律動(一)」,依序練按蹻導引、擺腰夾腿、捧臍聚能、擺手聚能,再回到「十七式」與〈練舞功〉統整,教室裡的節奏與笑聲一波接一波。 兩堂課下來,大家不只學會「怎麼呼吸、怎麼動」,更學會「如何溫柔地與自己相處」。練完氣功,臉色更亮、步伐更穩,身體像被按下回春鍵——更健康,也更年輕。
-
【藍染課程完結篇】藍染抱枕・一針一線縫出專屬的藍色記憶
2025-10-17 潭子區 潭陽國小 教務處 報導點閱數:87 次校園新聞藍染課程進入最後一堂,孩子們迎來最期待的時刻──將親手染出的藍染布,化身為專屬的抱枕! 課堂上,孩子們學習「彈棉花」、「塞棉花」,再到手持針線縫製抱枕,從平針縫到藏針縫,每一步都充滿細膩與專注。特別動人的一幕,是高年級的孩子主動伸出援手,指導中年級的同學一起完成作品,教室裡洋溢著合作與互助的溫暖氣氛。 在手作之外,課程還安排了「藍染知識有獎徵答」。當老師提問:「藍染的藍是藍草,那白色呢?」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是黃豆粉加石灰粉的型湖染!」從笑聲與搶答聲中,可以看見他們對藍染文化的真切理解。孩子們也學會分辨「藍草家族」的四位成員:木藍、菘藍、蓼藍與馬藍,為傳統技藝增添更多知識養分。 這堂課,孩子不只是完成了一個抱枕,更縫出了屬於自己的藍色回憶。當一個個自製抱枕誕生,孩子臉上的笑容比藍染還要燦爛。 感謝「水源基金會藝術入校計畫」,讓孩子在實作中體驗傳統工藝的美,也在一針一線間學會專注、合作與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