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水圳世界——在探險中發現家鄉的水脈故事
為落實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綱中「素養導向」及「在地連結」的教學理念,臺中市新成國小二年甲班以「走進水圳世界」為主題,設計一系列結合自然科學、社會人文與客語學習的校訂課程。孩子們透過探究、實作與踏查,從生活經驗出發,逐步理解水資源與農業、文化及家鄉發展的密切關係。
課程以「農作物需要水,水從哪裡來呢?」作為引起動機,老師引導學生思考生活與耕作對水的依賴。孩子們觀察河流、水溝、水圳與大海的不同樣貌,並繪製簡易地圖,認識學校周邊的水圳分布。透過科學實作,他們利用自製器材觀察「水由高處往低處流」的現象,進一步體會水圳設計的原理與智慧。
在課程中,教師融入客語教學,帶領學生學習「河流、水圳、農作物」等相關詞彙,讓孩子在理解自然科學概念的同時,也能以在地語言表達生活經驗,深化語言與文化的連結。
延伸活動「水圳探險隊」中,學生化身為小小探險家,走訪東勢地區具代表性的水圳景點,如月恆門、糯米橋及洗衣場等地。孩子們透過觀察與記錄,親身感受水圳的構造與功能,並使用平板拍攝學習歷程,培養自主學習與紀錄的能力。
在洗衣場體驗活動中,學生以小手帕體驗「古早洗衫」,體會早期婦女勤儉持家的生活智慧,從中學習尊重與感恩。回到教室後,孩子們完成「水圳觀察單」,以圖畫與文字記錄學習成果,並練習以客語說出「水圳(suiˋ zunˋ)、洗衫場(senˋ samˊ chongˋ)、糯米橋(no miˋ kiauˇ)」等詞彙,展現語言學習與文化體驗的成果。
活動尾聲,學生主動撿拾沿途垃圾,以實際行動守護家鄉環境,落實環境教育與公民素養。教師亦延伸介紹東勢在地農作物,如梨子、柿子與柑橘等,說明水圳灌溉對農業發展的重要性,讓孩子理解「水」如何滋養土地、孕育豐饒家鄉。
透過這堂「走進水圳世界」的課程,新成國小的孩子們從書本走向土地,從學習走入生活。他們學會觀察自然、認識文化,更在行動中實踐「愛水、惜水、護水」的精神。學校期盼,這條滋養萬物的水圳,也能灌溉孩子心中那條永不止息的學習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