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活動報導
-
【結合實務與科技 潭陽國小推動教師數位轉型】
2025-10-02 潭子區 潭陽國小 教務處 報導點閱數:82 次校園新聞為提升教師數位素養與教學應用能力,潭陽國小於近日舉辦「A3數位素養教師研習」,邀請前潭陽國小校長、現任教育科技推廣講師陳世銘擔任講座主講人,吸引全校教師熱烈參與。 此次研習以「A3數位素養」為主題,內容涵蓋數位工具在教學中的應用、AI科技與教育的整合,以及教師在數位轉型中的角色定位與專業成長。陳世銘講師以其豐富的行政與教學實務經驗,深入淺出地分享數位時代教學的趨勢與挑戰,並透過實作示範,協助教師理解並掌握最新的數位教學資源與策略。 在互動討論環節中,教師們踴躍提問與分享自身教學現場的經驗,現場氣氛熱絡。許多與會教師表示,陳講師的課程內容實用且具啟發性,讓人對未來的數位教學充滿信心與期待。 數位素養是當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學校將持續推動教師專業發展,打造更現代化、多元化的學習環境,以培育具備數位能力與未來競爭力的學生。
-
跨域社群聚合力,校本課程展亮點
2025-10-02 西區 忠信國小 教務處 林佳頻 報導點閱數:210 次教學活動本學期教務處以教師專業成長為核心,規劃了五大主題的教師專業社群,讓教師們依照興趣自由選填參與,期盼透過共學共備的歷程,深化教學能量,提升課堂品質。 本次推出的五個主題分別為「美感力社群」、「STEAM雙語社群」、「ACT社群」、「SEL情緒教育社群」以及「食育教育社群」。這些主題皆取材自校本課程的核心發展方向,例如:美感力社群著重於低年級美感課程設計與跨域美學體驗;STEAM雙語社群則推動國際交流課程,並將跨領域議題融入教學;ACT社群鼓勵教師與學生共同發展永續行動方案;SEL情緒教育社群聚焦於情緒教育策略的應用;而食育教育社群則從小食田到餐桌,培養孩子的食育與永續觀念。 透過教師自由選擇社群參與,忠信國小營造出一個跨領域對話的平台,讓教師彼此交流專業心得,共同激盪創新教學的可能性。未來,在每一次的社群研習與成果分享中,教師不僅能汲取新知,更能將所學轉化為課室實踐,持續為孩子打造更具啟發性與深度的學習環境。
-
"佳作”如潮
2025-10-02 西區 忠孝國小 輔導室 報導點閱數:95 次校園新聞國家教育研究院主辦的「愛學網系列競賽活動」向來是全國學生展現創意與寫作能力的舞台。今年,忠孝國小的林俊賢老師所指導的資優班學生表現亮眼,展現深度觀察與優異敘事力,在競爭激烈的愛學網「看影片說故事」比賽中,一舉囊括四個佳作獎項,成績斐然,全校師生同感驕傲。 「看影片說故事」比賽旨在鼓勵學生透過觀看愛學網精選影片,結合深度觀察、獨立思考與創意敘事,撰寫出具感染力的觀後心得與故事創作。林俊賢老師悉心指導資優班學生,引導他們不僅是「看」影片,更要「讀」出影片背後的文化意涵與精神。這次能獲得四個佳作獎項,不僅是對學生們優異語文表達能力的肯定,也彰顯了資優班在獨立思考與批判寫作方面的紮實訓練成果。這場比賽通常競爭激烈,佳作雖然不是最高獎項,但在眾多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已是極大的肯定。這對學生來說,是鼓勵他們繼續在語文表達與創意發想上努力的最佳動力。能夠獲得四個獎項,展現出資優班學生整體優秀的學習成果和老師傑出的指導。
-
校長說故事時間:打開孩子心中的月亮傳說
2025-10-02 沙鹿區 公明國小 幼兒園 報導點閱數:117 次教學活動📚 校長說故事時間:打開孩子心中的月亮傳說 時間:9:50~10:10|主題繪本:《月餅不見了?》 在中秋節系列活動的第二日早晨,陽光灑落在園裡的故事角,孩子們興奮地圍坐一圈,等待著一場特別的驚喜——由校長親自擔任說書人,為大家帶來溫暖又充滿節慶氣息的繪本故事《月餅不見了?》。 隨著簡報畫面在大螢幕上緩緩展開,校長以溫柔而富有表情的語調,娓娓道來嫦娥奔月、玉兔搗藥等關於中秋節的傳說,引領孩子們一步步走進月亮的世界。當故事中的月餅「神秘失蹤」,孩子們全神貫注、眼神閃亮,在笑聲與驚呼中,也開始思考——月餅除了是甜甜的點心,還藏著哪些有關「思念」與「團圓」的深情呢? 校長也巧妙地穿插互動提問,引導孩子將故事與生活經驗連結,在這短短的十五分鐘裡,孩子們不只是聽故事,更在輕鬆的氛圍中學會傾聽、表達與想像。 這不僅是一次單純的說故事時光,更是一段跨越年齡、跨越知識的溫柔文化傳承。孩子們在熟悉的校園中,透過最親近的教育者——校長的引領,悄悄種下對傳統節慶的理解與感動。 活動最後,三個班級的孩子們依序與親切的「校長爸比」合影留念,定格這一段溫馨的中秋故事時光,也為這場「文化 × 團圓 × 學習」的節慶活動,留下一抹圓滿的笑容。
-
國家級音樂會搬進梨山國中小!孩子們與弦樂四重奏零距離。
2025-10-01 和平區 梨山國中小 學務處訓育組 報導點閱數:611 次校園新聞感謝原民會主辦「114學年度原鄉部落藝術巡演」,特別邀請「台灣絃樂團」蒞臨本校,以小提琴、中提琴與大提琴的四重奏形式,帶來一場專業且高水準的音樂演出。能在校園中欣賞到如此近距離的演奏,對偏鄉的孩子而言是極為難得的體驗。 在表演過程中,孩子們聚精會神地聆聽,隨著旋律輕輕搖擺,臉上洋溢著開心與感動。團隊不僅帶來美妙的音樂,更貼心地分享了樂器的特色、演奏技巧與曲目的文化意涵。透過淺顯易懂的介紹,學生們除了沉浸於音樂饗宴外,也真正學習到豐富的音樂知識與欣賞方法。 活動結束後,許多學生仍意猶未盡,紛紛與老師分享內心的感動;而其他年級的小朋友與老師也熱情反映,希望未來能有機會一同參與這樣的活動。由此可見,音樂的力量不僅帶來感官的享受,更成為激發孩子學習動機與興趣的重要契機。 再次感謝原民會的用心規劃,以及「台灣絃樂團」專業且親切的演出。本校師生深受啟發,期盼未來能持續推動此類藝術巡演,讓更多偏鄉孩子接觸高品質的文化表演,並在音樂的浸潤中拓展視野、培養美感,為生命留下難忘而珍貴的回憶。
-
用意不用力 親師溝通好EZ -2
2025-10-01 北屯區 北屯國小 教務處 報導點閱數:94 次教學活動「我們與家長溝通時要善用F4…」今天週三教師進修教務處特別邀請惠來國小林校長蒞校分享親師溝通的秘訣。林校長以實例及理論為基礎,輔以教師實作及心得分享,林校長認為:良師興國,教育浪潮的翻轉已成為教育人的挑戰如何提升教師專業精神與敬業態度,以前瞻未來教育趨勢。林校長學養豐富敘事幽默,讓與會教師收穫滿滿!
-
用意不用力 親師溝通好EZ -1
2025-10-01 北屯區 北屯國小 教務處 報導點閱數:79 次教學活動「老師的穩定 就是孩子的福氣…」今天週三教師進修教務處特別邀請惠來國小林校長蒞校分享親師溝通的秘訣。林校長以實例及理論為基礎,輔以教師實作及心得分享,林校長認為:良師興國,教育浪潮的翻轉已成為教育人的挑戰如何提升教師專業精神與敬業態度,以前瞻未來教育趨勢。林校長學養豐富敘事幽默,讓與會教師收穫滿滿!
-
「銅」鑄北屯親師情 「鑼」鼓讚頌謝師恩」-2
2025-10-01 北屯區 北屯國小 總務處 報導點閱數:84 次教學活動「銅心敬師會 重磅登場!家長會在此敬謝老師,長久以來對孩子們全方位的照顧。老師與家長就像銅鑼燒的兩片餅,同心協力一起把孩子包住照護好…」北屯國小家長會在教師節及中秋節前夕,準備星野銅鑼燒及紅豆薏仁湯,辦理謝師茶會,會長代表所有的家長感謝老師對孩子們的奉獻與照護,北屯國小家長一級棒,北屯國小教職員工超級優!
-
「銅」鑄北屯親師情 「鑼」鼓讚頌謝師恩」 -1
2025-10-01 北屯區 北屯國小 總務處 報導點閱數:86 次教學活動「家長會在此敬謝老師,長久以來對孩子們全方位的照顧。老師與家長就像銅鑼燒的兩片餅,同心協力一起把孩子包住照護好…」北屯國小家長會在教師節及中秋節前夕,準備星野銅鑼燒及紅豆薏仁湯,辦理謝師茶會,會長代表所有的家長感謝老師對孩子們的奉獻與照護,北屯國小家長一級棒,北屯國小教職員工超級優!
-
班親會中一些教育的想法
2025-10-01 潭子區 潭陽國小 輔導室 報導點閱數:95 次校園新聞9月19日班親會已經過了12天,整理會議資料後,發現一些不錯的、關於教育的想法,提出來供大家參考! 學生到學校來學習,家長、老師和小朋友當然都希望能夠得到最效的學習,然而方法是什麼呢?學習金字塔告訴我們一些答案,討論、實作和教別人,是主動的學習,也比被動的聽講、讀寫更有效果。所以,我們應該多鼓勵孩子在課堂上,主動思考、參與討論和分享。 寫作文,應該把課堂上學到的內容拿來運用,和自己的生活做連結。這種運用和連結,不限於國語課的內容,也包括數學、英語、社會、自然、音樂、健體、綜合和美勞等科目,還有下課、校外教學、日常生活中與人的相處,因為所有的課程全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有熟練所學,再加上思考、想像和觀察的訓練,才能寫出好的作文,同時也才能因為學習而豐富自己的生活! 社會情緒學習,引導孩子自我覺察、社會覺察,調節自我情緒,與人建立正向的關係,評估行為後果,做負責任的決定。在家庭或學校,可以建立支持的氛圍,讓孩子分享感受並和他討論,給予建設性的回饋,在生活的情境中練習情緒管理。培養情緒的韌性和挫折復原力,是許多老師和家長共同的關注!也有老師結合傳統的弟子規和孝親尊師的觀念,從品德修養下手。這兩種做法,其實相得益彰,殊途同歸,孩子在規範中學習孝悌謹信愛眾親仁,也得到自我成長。能夠穩定自我,有好的EQ,具有同理心,才會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同理心和情緒智商是優秀子女的特質,須從小扎根培養。 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態度與生活習慣,是一切學習的基礎。學習習慣的養成比成績更重要,考高分可能只是個幻象。養成複習的習慣,做好時間管理,做完功課自己檢查的習慣,以及每天閱讀的習慣,對於孩子一生的學習和生活會有更深的影響。沒有自律的自由,是陷阱;有自律和自重的自由,才是真正的成長。孩子是學習的主導者,我們大人只是維持他們高度學習興趣的協助者。孩子最需要的,不是我們給予完美的答案,而是被理解和被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