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活動報導
-
春安附幼足球趣-2
2023-03-09 南屯區 春安國小 幼兒園 報導點閱數:223 次教學活動又是艷陽高照的好日子 這次我們繼上週的停球技巧 本週我們學習"接"~"踢"🏃 還試試讓球環繞在雙腳中間的技巧 真好玩🙂🙃
-
春安附幼足球趣-1
2023-03-09 南屯區 春安國小 幼兒園 報導點閱數:237 次教學活動本學期,春安國小附設幼兒園積極申請足球深耕課程 這天艷陽高照 正是踢球的好日子🏃♂🏃🏃♀ 享受陽光🌞 享受踢球⚽帶來的樂趣😊
-
春安附幼ABC,感謝嶺東大學進修推廣部的Jocelyn 老師
2023-03-09 南屯區 春安國小 幼兒園 報導點閱數:231 次教學活動#幼兒園美語體驗課 👩老師:Hello~ 🧒幼生:Hello~ 👩老師:哇~大家很自然地就跟著我說美語了耶...原來你們都會說英文... 今天由嶺東大學進修推廣部的Jocelyn 老師到園讓寶貝們體驗英文課。 透過繪本、音樂、藝術創作認識不一樣的語言,提升語感,對另一個文化產生興趣。 Jocelyn 老師目前也在嶺東大學進修推廣部持續開課,有興趣的家長再自行報名呦!🫰
-
春安附幼拍攝畢業照,小帥哥小美女都來了
2023-03-09 南屯區 春安國小 幼兒園 報導點閱數:250 次校園新聞🎵🎵 🎵🎵 🎵🎵 再見 再見 我開始想念 想念有你的每一天 有笑有淚有希望有甜美 謝謝 再見 再見 再見 今天幼兒園拍攝🎬畢業🎓照 雖然拍攝過程很搞笑、很愉快⋯ 但老師有著淡淡的憂傷😔 捨不得⋯ 捨不得⋯說再見👋
-
感謝華鑫光電 為彩虹春安增加照明
2023-03-09 南屯區 春安國小 校長室 報導點閱數:358 次校園新聞⬛️春安館旁沒有照明設備,每天傍晚天黑了,課照的孩子、夜光天使班的孩子、陽光班的孩子、補校的社區民眾,甚至是春安的同仁,總是摸黑通行,真是危險⚠️ 🚸上學期,貞蓉校長發現問題,正思考如何解決…. 很巧的緣分下,透過永隆國小退休石主任的引薦,一起與貞蓉校長、明諺主任拜訪光鑫李董 李董獲悉春安困境,立刻慨允贈送太陽能燈具並免費安裝💪 📍感謝優質企業家,為彩虹春安增添光能量🔅
-
春安111,閱讀第一
2023-03-09 南屯區 春安國小 教務處 報導點閱數:243 次榮譽事蹟春安國小積極提供孩子成功機會, 每週一的頒獎時間 是孩子最期待的 因為 人人都有機會上台 今天是閱讀認證升級及閱讀小學士、小碩士、小博士頒獎
-
上放學汽機車分流,感謝家長超配合
2023-03-09 南屯區 春安國小 學務處 報導點閱數:189 次校園新聞【1120220學務處頒獎】開學第二週兒童朝會時間,進行頒獎 1.生活競賽 2.榮譽獎狀 3.品德核心價值宣導 恭喜獲獎班級以及同學 #本週開始試辦上放學駐車彎汽機車分流 #感謝家長們的配合 #讓上放學動線更加順暢
-
在寫作的涵養中,書寫親情、感知生命
2023-03-09 潭子區 華盛頓國小 媒體事務組 報導點閱數:289 次榮譽事蹟〖《智慧型奶奶》國語日報刊登文章〗 親情,是亙古不變的深刻情感,家人的溫暖呵護所帶來的安全感,總能成為生命中支持我們前進的力量。 讓人欣喜的是,華小的孩子們在長期的寫作涵養中,對於生命與生活的感知能力一點一滴滋長,每每都能看見孩子們書寫親情的文字躍然紙上,獲選刊登在報章雜誌或是文學競賽版面,成為我們的驕傲。 開學後不久,就有一篇五年六班朱柏樺同學的作品《智慧型奶奶》刊登在國語日報,讓人沉浸在平淡卻有溫度的文字中。她將眼底盡收的奶奶形象、生活中的日常趣聞、祖孫間的可愛互動,通通寫進了這篇文章。 一個智慧型奶奶在小女孩的心中,究竟呈現什麼模樣呢?邀請您一起細細品味文字背後所蘊藏的親情密碼和溫馨感動。
-
體驗減重,調整生活模式
2023-03-09 西區 忠信國小 學務處陳品貝 報導點閱數:270 次教學活動體重過超重的影響大家一定不陌生,除了動作不靈活外,長大後也容易成為三高(血糖、血壓、血脂)的族群。今年學校減重班總共有26位過重超重學生參加,參加的學生大多希望自己『能夠變得瘦一點、不要再繼續重下去…』的期待,甚至有的學生已經參加第二次、第三次了。 減重班結合學校既有的跳繩和跑步活動,將活動延伸到每天早修和第二大節下課進行運動,鼓勵學生配載運動手錶、運用自我管理登記單。在四週減重班過程,我們將帶著學生每天跳繩、學習體驗固定時間、持續運動,逐漸養成減重的生活模式;也邀讓家長和我們共同參與,一起為孩子的健康把關,在假日時可以持續帶著孩子運動,讓孩子的運動習慣延續到平日的家庭生活中。
-
好想吃一口家鄉味
2023-03-09 潭子區 潭陽國小 任廷芬 報導點閱數:334 次教學活動臺中市潭陽國小申請111學年度教育部跨領域美感教育卓越領航計畫-標竿學校,課程發展理念以社區資源活化美感教育,據此,建構跨領域之統整教學設計,將社區特色農產融入學習課程,使美感教育有更完整的發展。 跨域團隊教師以在地農產品與飲食文化為主軸,結合藝文、自然、健康學科領域,配合資訊、閱讀素養、食農等議題設計跨領域課程。教師群運用文本閱讀、藝術創作、知道在地農特產,融合各領域學科知識,帶領學童以食農教育為起手勢,認識社區耕種達人、製作在地農產食品,編寫及繪製家鄉味食譜,期使增進對地方的認同。 嘉玲老師說的好「民以食為天」,飲食文化是一種美感傳承,這種美感技能源自於生活經驗的累積,小從裝擺食物的器皿、大到用餐環境的空間,以貼近生活的例子帶入美感原理原則的觀念,用食物作為課程的主軸,圖推宛儒老師透過「美感養成計劃」一系列跨域課程,單元一: 左左右右長一樣;單元二:臺灣小吃x色彩觀察家;單元三:飲食文化與經典文學~紅樓饗宴-茄鯗;單元四:地下的蘋果~人蔘味潭子馬鈴薯,引導學生欣賞飲食與美感之間的文化連結,從造型、色彩、五感覺察到食物與情感的連結,最後能以不同媒材表現形式來呈現食物與自己的生活經驗,透過飲食創作來傳達情感,藉由跨領域美感教育來體現與統合感性的知覺、理性的程序,而讓食物變得美位-美味,最終,認同美感的體驗是生活的關鍵。 五年八班陳韻玄同學說,謝謝老師帶我們去農場體驗一日農夫,沒想到潭子的馬鈴薯這麼好吃。我自己挖出來馬鈴薯經過五個步驟,就能搖身一變變成美味的料理。校長吳德惠表示「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讓美感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名詞,而是我們生活中處處可見的一種生活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