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活動報導
-
新平國小小馬籃球訓練營~~開訓!!!
2021-03-16 太平區 新平國小 學務處 報導點閱數:573 次教學活動3月15日是新平國小本學期小馬籃球營的開訓典禮,張惠玲校長特別邀請小馬籃球協會的程副理事長、張督導、賴督導與高教練蒞臨本校鼓勵學員們。希望透過籃球基本動作的訓練,增進球技並養成良好運動習慣,進而達到促進身體健康,培養良好運動家精神的目標。
-
掌中乾坤舞傳奇 相邀席坐賞偶藝
2021-03-16 神岡區 圳堵國小 陳議濃 報導點閱數:551 次教學活動前天(14日)是土地公的生日,也是民俗所謂的「頭牙」。而圳堵土地公廟平時庇佑鄉里,深受鄉里信眾們敬拜。所以一連三天請布袋戲劇團來做戲,為了表達對祂的感謝與尊敬。而這麼好的消息,當然身為在地的圳堵國小附設幼兒園的孩子肯定不會錯過,一定要來看看這難得的謝神野台戲。 為了要更好好感受這場別具風味的布袋戲劇,孩子們從學校自己準備椅子、零食、飲料,並且戴好帽子穿著輕便,一副就是要來好好享受的樣態,準備來盡情欣賞。到了土地公廟後,已經有不少鄉親已經在那邊先準備要看了。大家彼此打招呼寒暄後,孩子們選定最好的位置,將所有的椅子與東西放定位,準備欣賞今天的戲劇。而今天的戲劇,是經典的「哪吒大戰石磯娘娘」的故事。雖然布袋戲全程使用台語演出,而且也沒有像現在卡通都會先鋪埂說明關係,但是孩子們都看得非常入迷與專心。之後,老師在旁輔以白話解說,並且補足劇情沒有交代的情節,這下讓大家看得更津津有味了。而且鄭秀燕家長會長與一些鄉親們也到土地公廟,與孩子們一起看布袋戲,這也讓現場更加熱鬧活絡,宛如回到早期農閒同樂的時光。 幼生樂樂說:「布袋戲師傅很厲害,一個人就可以演兩個角色,手很靈活。」幼生小毅說:「我覺得哪吒很厲害,但是調皮就是不對的,但後來反省就變成好神了。」鄧秀悅老師說:「現在布袋戲越來越少見,能夠這樣近距離欣賞現場的野台戲,對孩子們來說是一件寶貴的經驗。」林姿宇老師說:「一連三天的謝神布袋戲,讓孩子感受在這社區是人情濃厚的,也見證到傳統文化與技藝的可貴。」陳議濃主任說:「孩子們對於布袋戲的欣賞是可以跨越語言的障礙;只要在旁給予一些解說的輔助,孩子的想像與連結力就可以串起這個精彩的布袋戲劇情,,喜歡並陶醉於其中。」 (活動日期:3月16日)
-
防震演練有效提升師生防災素養
2021-03-16 清水區 清海國中 新聞聯絡人 報導點閱數:609 次教學活動為強化師生災害防救、自救救人的應變能力,清海國中於3月15日利用朝會時間,由楊照培主任及吳舒婷組長主持防震宣導,除了說明演習進行的流程和任務之外,更指導學生複習抗震保命「蹲下、掩護、穩住」的三要領。 3月16日上午8:00地震警報響起,全校師生就地避難,直到地震結束,旋即進行人員疏散至操場,馬上清點人數並完成回報。當通報組回報發現受傷學生,緊急救護組隨即出動搶救,經過檢傷及包紮,迅速後送就醫。演習過程氣氛逼真,師生動作確實到位。 賴勝豐校長指出:本校榮獲教育局推薦參加第9屆「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防災校園建置計畫」評選活動,證明清海國中是個安全幸福的快樂學園。透過防災演練,讓我們不畏懼危難降臨,屆時都能表現出正確的本能反應,保護自己,更能協助他人。
-
善用學習資源 學習真有趣
2021-03-15 北屯區 北屯國小 學務處 報導點閱數:536 次教學活動本校辦裡學習扶助成效卓越,除了在課堂上課外,也善用多元的學習資源。例如—學習扶助資源網、因材網、均一學習平台等,都是很優質的學習網站。因材網優點在適性診斷的功能方面,因材網也具備動態選題的概念,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以學生的知識結構為主進行選題,如此建構的結構越正確,診斷迷思概念也會越精準;結構越強,所節省的試題數也會越多;透過各自學生的不同試題結構,而能幫助學生從他的問題點往下搜尋。
-
校園無菸害、健康才無害
2021-03-15 清水區 清海國中 新聞聯絡人 報導點閱數:641 次教學活動為提升師生對於菸害防制的警覺,清海國中學務處推出「健康促進」系列宣導,以「校園無菸害、健康才無害」為主題,希望在師生共同努力推動下,維護校園無菸環境。 吳志城組長首先點出臺中市政府依據菸害防制法第15條第1項第13款規定,公告自110年3月15日起,本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校門口及附連人行道範圍為全面禁止吸菸場所,請學生不要忘記提醒家長,接送時在校園周遭人行道上不要抽煙,違者將處以新臺幣2千元以上1萬元以下罰鍰。 另外,吳組長指出電子煙所含成分不明,為維護個人健康,不要輕易嘗試,更不要購買來路不明的菸品。即使電子煙強調不含尼古丁成分,但因外形類似菸品,私自販售已違反菸害防製法第14條之規定,最重處5萬元罰鍰,請學生不要誤觸法網。
-
以「85210」的健康成長密碼開啟健康生活
2021-03-15 清水區 清海國中 新聞聯絡人 報導點閱數:553 次教學活動為提升學生健康體位的自我覺察,清海國中學務處推出「健康促進」系列宣導,希望在師生共同努力推動下,維持健康體位。 吳志城組長以「85210」健康成長密碼為主題,分別說明:「8」是每天睡足八小時,維持良好生活作息;「5」是每日五蔬果,注重均衡飲食;「2」是每日觀看3C產品少於2小時,維護視力健康;「1」是每1日運動至少30分鐘,養成運動的生活習慣;「0」是無糖飲料,每天喝 1500-2000 CC 的白開水。 楊照培主任呼籲學生每天落實執行,自主檢視致胖的原因,用「85210」的健康成長密碼,配合適度運動,共同開啟健康生活的大門,相信每位同學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
何厝國小-大型車視野死角及內輪差交通安全宣導
2021-03-15 西屯區 何厝國小 學務處 報導點閱數:587 次教學活動感謝臺中市監理所及交通大通警察哥哥到校為學生進行交通安全解說 高年級的小朋友每一位都坐上大型警備車駕駛座 親自體驗視野死角 明明就在警備車旁邊的三台摩托車 可是從後照鏡就真的看不到 監理所的叔叔也開動警備車轉彎 當場輾破人型氣球 讓小孩親眼目睹內輪差的致命性! 交通安全真得很重要!!
-
傳統產業改革・毛巾樂・立體造型小熊DIY
2021-03-15 潭子區 華盛頓國小 媒體事務組 報導點閱數:580 次教學活動〖華盛頓小學環球視野班一年級「產業與職人講座」,從台灣品牌「興隆毛巾」,見證傳統產業的轉變與發展。〗 環球視野班一年級「產業與職人講座」,這次邀請了創立於民國68年的台灣毛巾品牌--興隆毛巾,為孩子進行產業的轉型與文化分享。課程一開始,孩子們跟著導覽老師的腳步坐上了時光機,回到民國68年,從一開始僅有二十餘台的毛巾梭織機開始,進行了毛巾胚布的代工,慢慢的轉型生產毛巾的成品;一轉眼到了民國89年,開始進行電腦化系統整合;94年推出了遠近馳名的蛋糕毛巾,還申請了專利呢!之後更規劃了觀光工廠,希望讓每個人都能認識台灣好品質的毛巾。 講師帶著孩子們走過興隆毛巾生產的歷史,接著介紹生產的過程,並且發下毛巾的原料--棉花,讓孩子透過雙手感受那份遠渡重洋而來的柔軟。而在製作毛巾的過程中,必須加入食用級玉米粉,讓紗線更加堅固,孩子們也聞了聞講師帶來的毛巾,想感受淡淡的玉米香味呢! 經過毛巾的知識洗禮,接著就是孩子們最期待的小熊立體毛巾DIY。一打開材料包,小小孩就被可愛的小熊臉蛋療癒了視覺與觸覺,看著自己用心完成的成品,更漾起了幸福的笑容。希望藉由這次美好的時光,將這份柔軟與幸福傳遞給最愛的家人。
-
科學手創課程--打造優質軟實力!
2021-03-15 潭子區 華盛頓國小 媒體事務組 報導點閱數:536 次教學活動〖華盛頓小學數位科學班「科學手創課程」,透過科學原理的應用與實作,打造孩子們的優質軟實力!〗 您知道嗎?華盛頓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們也能探究「電磁轉動」的原理喔!老師在課堂中透過強力磁鐵在鋁盤上下方移動,使其內部產生渦電流與磁場,鋁盤便跟著磁鐵移動,看起來就像是受到魔法而轉動的鋁盤。孩子們一起製作旋轉線圈、纏繞漆包線;觀察電池正負極與電池盒上標示的符號;還要將纏繞的漆包線磨除兩端,最後將線圈放在有磁鐵的支架上,觀察線圈是否能順利旋轉。 二年級的科學手創主題來到了「神經元」實作課程--「電子吉他」與「和平守護者」。這是利用神經元套件電源、四色鱷魚夾、觸控開關模組、LED面板、蜂鳴器,搭配紙模板,製作出通電迴路。它能發出不同音頻並且進行好玩、有趣的拆彈遊戲喔! 三年級則是研究「吸管機器人」,進行「四足機器人」L型連桿與交叉連桿等不同機構的實作。過程中孩子們必須運用吸管、TT馬達、塑料連接裝置,組裝成會動的仿生機器人,體驗四足機器人的科學原理與機械機構的奧秘。 看著華小的孩子們在科學手創課程中有著滿滿的好奇心與求知慾,關於生活應用與問題解決的能力也在豐富的課程中逐步滋養,成為面對未來的大能力。
-
夢田築夢
2021-03-14 南區 國光國小 呂玉珍 報導點閱數:737 次教學活動春天到了,國光國小五年級的學生,在屬於他們的夢田,開始體驗插秧的食農課程。 國光國小在自己校園夢田裡,學童持續體驗水稻種植,雖已超過十年以上,但對每一屆小朋友來説,都是嶄新新鮮的體驗。陳昭蓉老師說:為了讓小朋友順利插秧,上週我們在教室裡,就先播放了之前學長姐插秧的照片,流程的介紹,討論如何下田踩踏行走,保護剛種好的小秧苗,甚至還談及衣服如何穿著,頭髮如何利落清爽整理……。五年一班的馬惟亞說:雖然我在印尼就曾在爺爺田裡下田插秧,但是在臺灣下田感覺卻很不同,同學們都很開心。五年四班的胡得祐、葉貫夫、吳汶臻說:第一次踩在田裡,感覺冰冰涼涼,有點黏黏的感覺,有時候感覺自己快跌倒。中興大學呂振庭技士說:這群小農夫表現很棒,插起秧苗來,井然有序,還有人會自動補植。 看著孩子們開心的笑容,所有老師指導的辛勞都值得,期待藉由做中學,孩子懂得農夫的辛勞,希望孩子慢慢了解臺灣這遍土地,更能珍惜這得來不易的一粥一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