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意軍功‧就是愛【線】~校本課程玩藝術
自107年起,文化部與教育部共同推動「文化體驗教育計畫」,希望學生們在課堂上就能親近藝術、認識在地文化,體驗多元的藝文內涵。
這學期,來自港區藝文中心的駐點藝術家~「織布玩創意工作室」吳品慧老師,在與綺潔老師的合作下,將織布編織藝術帶進軍功國小裡,融入「綠意軍功」校本課程,帶給五年級孩子很不一樣的體驗學習。
首先登場的是「就愛線-認識纖維」,孩子們透過觸摸各種植物纖維、動物纖維,了解日常生活中纖維織物無所不在。接著帶領孩子們認識紡紗工具、操作原理,並進行紡紗練習,一包包混著不同顏色的羊毛,紡出五彩繽紛的童趣!
第二堂課是布料剪裁撚繩教學,孩子們將舊衣布料剪裁成布條,運用紡紗原理,撚繩來延長它的使用年限。
有了基礎的撚繩和打結技巧後,第三堂課開始,我們結合綠意軍功校本課程,帶學生到校內觀察校園中植物葉子的形狀、葉脈以及花朵,撿拾掉落在地上的花、葉,作為創意參考來源。學生們利用鋁線彎塑葉子的外型,以線代筆用打結及纏繞的技法完成作品。
第四堂課,我們要體驗的是人體織布機遊戲,手腦並用,從遊戲體驗中學會梭織的經緯交織的結構原理。學生必須分組合作完成五張作品,在過程中,學生互相協調如何選擇配色、如何完成作品,這次的課程裡學生就可以覺察到自己是「獨做人」還是「合作人」,是一個有趣也有意義的過程。
第五堂課,介紹的是源於中國和日本的傳統文化的「風向袋」,它們不僅被認為是好運和長壽的象徵,學生也能學習風向與風速是如何測量的,進而創作科學與美學兼備的風向袋。
完成風向袋後,孩子們利用風向袋觀測風向,勘查校園並討論何處適合做校園裝置。接著透過丈量,和考量作品的特性、數量,著手繪製吊掛作品的設計圖。
五年級的茗衣說:「一開始用手紡紗的時候,我覺得很困難,很難分成同等份的羊毛,謝謝老師的教導,讓我可以捲出更好的線,看到完成的作品,讓我心中有種莫名的踏實感和成就感!」
在完成吊掛裝置藝術後,叡群分享:「當你只看自己的作品,會覺得有點單調,但當大家把所有作品都掛上去之後,就覺得有一種獨特的特色!」
申請這次文化體驗課程的綺潔老師說:「生活在充滿3C產品的孩子們,在平時生活中可以感覺到缺少了一些耐心,他們必須耐下性子,才能將鬆散的羊毛捻成毛線;風向袋的製作講求團體合作,配合他人、欣賞差異。雖說技藝方面需要耐心學習,但同時也在作品中讓孩子能有選擇權,讓他們能以作品展現自己的喜好跟想法在其中。這一次的課程不管對自己而言或是對學生來說都是一次好特別的學習經驗!」
這一連串有趣的課程,就在最後的成果發表會畫下完美的句點了,孩子們彼此分享學習過程的甘苦談,結合職涯探索議題,也安排孩子們向兩位藝術家老師提問,並致上感謝狀,表達無盡的感謝!
期待未來有更多文化體驗課程進入校園,讓更多孩子受惠,從小扎根,整體提升我們大小公民的美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