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瞭解米食 促進農業文化傳承與永續發展
報導日期:2021-12-20
報導單位:清水區 清海國中 學務處
點閱數:594
明天是冬至,清海國中於12月20日利用朝會辦理「冬至湯圓」食育教育宣導,由張妏儀營養師主講,從地球科學觀點介紹冬至這個傳統節慶,並帶到多樣的各式米食,引導學生深入瞭解豐富的米食文化。
張營養師首先指出冬至節氣的由來,太陽在冬至時直射南回歸線,當日是一年之中白晝最短的一天,也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後一個節氣。在臺灣古稱「冬節」,人們在祭祀完畢後,大家一起吃湯圓,稱為「添歲」。
接著,進行「請問”米”哪位?」遊戲單元,她發放給學生米食圖卡,請學生根據米食特色和米的特性,判別分配到的圖卡是由何種米製作而成,並請學生到指定地點集合。從學生大都不確定自己選擇的答案是否正確,反映出米食文化尚需深耕強化。
她以圖片介紹蓬萊米、在來米、圓糯米及長糯米,引導學生認識米的特色。蓬萊米黏性介於糯米及在來米中間,比較適合煮飯及熬粥,較少用來做點心。在來米粘性弱,適合用來做發糕、米苔目、蘿蔔糕、碗糕等。圓糯則黏性強有甜膩味,製作湯圓、年糕、麻糬、紅龜粿、鹼粽等;長糯有類似在來米之清香味,適合製作肉粽、米糕、飯糰、珍珠丸子等。最後,她溫馨提醒, 2顆包餡鹹湯圓或20顆甜湯圓,等於半碗飯的熱量;況且湯圓不易消化,應少量慢食,以免體重增加和消化不良。
楊照培主任於總結時指出,年輕時出國比賽,不適應外國食物,回程時在泰國轉機看到米飯非常興奮,吃起來發覺異常可口。他以此故事提醒學生要珍惜食物,重新連結食物和人的關係,找回米食文化的傳統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