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大遷徙歷史遺跡」愛戀「校際交流」
十二月一日上午,清水區大楊國小師生130人,由校長陳盈達、家長會長曾世鑫領隊,歡喜到新社區東興國小走讀,尋覓「陽明山計畫大遷徙」省親活動;新社區東興國小則由廖梅芳校長、周政行會長、廖香如隊長以「我們都是一家人」、「歌聲滿行囊」帶動唱及獲獎無數的跆拳道小將(張宸偉、廖妍恩、曾彥蓉、張心甯、詹竣惟),熱情迎賓。新社區東興國小家長會、志工隊及社區發展協會家政班以客家庄辦喜事的心情,準備道地的客家滷肉、客家小炒、板條、菜脯蛋、木耳炒麵腸、有機蔬菜、仙草冰….招待遠道而來的貴賓,中午的餐敘,賓主盡歡,兩校小朋友開心的互動,並留下聯絡方式,兩校進行校務經驗交流,彼此無私分享,努力追求共好,並擴展彼此之視野。
在教務處規畫下,首站到「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種苗改良繁殖場」參觀,由社區發展協會彭玄巧理事長、張月麗志工及楊紫娟老師導覽。接著,參訪七村保安宮,主委陳宗永(蘇煜崴、蘇若璇的阿公)指出,民國45年陽明山計畫移民中,最平坦的大肚山台地被徵收並闢為清泉崗機場,傳統聚落因而默默消失;大肚山台地472戶移民大遷徙,其中有一部分遷入新社區,政府提供苗圃地讓他們在新社區建立七個新村,被「疏開」的移民離鄉背井,一輩子與親朋好友疏離,在陌生土地上漂泊,來到異地生活的移民與原居民(客家人)因生活習慣差異,產生了無數的衝突與爭執,雖已超過了一甲子,陳宗永說,每當再提到當年遷村的無奈與辛酸時,還是會忍不住掉下眼淚;問起當地老年人當年遷村移民的景況,許多人還是很激動,「覺得是他們人生中最大的挑戰。」
下午參訪紫明宮,祭典組長韋炎明說:新社舊村最重要的宗教活動就是每年農曆春節期間舉辦的「九庄媽遊庄」活動,從清水來的鄉親每年農曆九月十八日上午,由二村紫安宮及五村紫明宮輪流至清水紫雲巖進香拜拜,每一年到清水紫雲巖進香都是全村總動員,扶老攜幼熱情參與,可說是新社新村最盛大的宗教活動;而隨著時間與空間的改變,經歷了與舊村原居民因生活習慣差異所產生的衝突與爭執,如今他們不僅擁有自己的民間信仰方式,在產業方面(農產品-蔬菜、水果、花卉)也極為亮麗,這是移民們努力心血換來的。
本校三位導覽員蔡珮甄、張誠及蘇煜崴小朋友以穩健的台風,訴說當年閩南人阿公阿嬤及客家人交會的生活故事,讓聽者印象格外深刻。
這是一段關於山與海交融的歷史,海口人與山頂人的飲食、生活、風俗及信仰,在同一塊土地上(新社台地)交織出獨一無二的風景,這次大楊國小校長陳盈達率隊尋找與紀錄當年清水區部分遷村的歷史回顧及長輩目前的生活概況,並找回清水區及新社鄉親的共同回憶;明年大楊國小百周年校慶時,新社區東興國小校長廖梅芳也將帶領全校師生與當年移民的長輩到清水區尋根,這是一段美麗的省親-尋根之旅,透過今日校際交流活動,不僅能讓孩子多元學習,也能教導孩子飲水思源,不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