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防災工作坊以真實情境敲醒應變意識
10月23日,后里國中特別舉辦一場以「特殊教育防災」為核心的專業工作坊,邀集本市多所特殊教育學校與特教相關人員參與,目標在於強化特教教師面對災害現場的應變能力,落實「備而不用、用則不慌」的校園安全精神。活動由教育部洪明全科長與李佳昕專案管理師共同授課,內容結合理論與實務操作,讓防災不再停留在口號,而走進教育現場的細節。
活動開場,洪明全科長以一段真實「火燒車新聞畫面」為引,引導與會者思考「究竟該從哪一扇窗戶逃生?」看似簡單的疏散問題,卻引發現場多種答案,清楚反映現今特教現場對於防災觀念仍有落差。他指出,台灣平均每24分鐘就有一起火災發生,而大多數死亡並非來自火勢蔓延,而是「延誤逃生」。因此他強調:「防災不是預測最糟情境,而是預防災害發生。」現場亦導入Slido互動系統,透過即時題目檢測教師當日所學並釐清迷思概念,讓防災學習更貼近實戰。
下半場由李佳昕專案管理師接力,以設計思考進行「命運轉運站」情境教學。她創造多起校園避難兩難案例,讓參與者以手牌「○/×」表態,再以便條紙寫下理由,之後由小組整理統計並公開說理。輔導團團員也化身助教加入討論,現場辯論熱絡,氣氛彷彿一堂「防災真實兵推」課程。李管理師並邀請各組代表上台分享,透過說明與交互詰問,進一步釐清防災決策觀念。
李管理師指出,特殊教育學校相較一般學校,面臨更複雜與真實的挑戰。因學生具有身心障礙,在緊急狀況往往無法迅速反應,因此教師不僅要先確保自身安全,更必須依學生特性與障礙類別調整引導方式,包括溝通、時間與步驟的安排,才能真正保障學生生命。
她進一步強調,特教防災訓練不應成為「年度例行」或「應付式」演練,而應融入每日教學脈絡,成為持續性校園文化,讓逃生路線是生活常識,而非臨場才學習的知識。同時,學校應針對不同災害設計多元避難路徑,並與社區及家長建立協同機制,避免訊息落差影響疏散效率,才能建構真正完善的安全網絡。
此次工作坊從真實案例出發,在互動推演中培養教師危機判斷與行動能力,不僅提升特教現場防災素養,也為未來校園安全教育奠下更穩固基礎。正如洪明全科長所言:「防災要從知道,走到做到,最後變成習慣。」唯有讓安全成為日常,校園生命才能真正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