釐清身體界線彼此尊重不越線
10月23日週會時間,本校輔導室舉辦一場關於性別平等的重要講座,特別邀請台中市「張老師」中心林孟君講師蒞校,以「身體界線」為主題,帶領同學重新思考人際互動中「尊重」的分寸,並建立對於身體自主權的正確認知。
賴勝豐校長致詞時表示,學校每學期都規劃性別平等教育講座,但他認為「身體界線」是這議題最嚴肅,也最貼近學生日常生活。青春期的學生在身心快速變化的階段,常因好奇、衝動或無意,產生試探性的互動行為,一旦跨越他人界線,往往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他提醒同學,在平時相處時,必須以「彼此尊重」為主要前提,才能在友善安全的校園環境中健康成長,逐步建構成熟的人際界線觀念。
林孟君講師以「身體紅綠燈」為核心框架,從身體不同部位切入解釋自主權分級。「綠燈區」意指肩膀、手掌等較不具隱私性的部位,在取得互信關係或正式場合下,較可能屬於安全友善的碰觸;「黃燈區」則包括頭部、手臂與靠近胸腹等較敏感部位,任何接觸前都必須先徵求對方明確同意;「紅燈區」則涵蓋胸部、臀部、生殖器官等高度隱私部位,任何人於任何情境下都不得碰觸。講師以生活化情境對照強調,同一個舉動若未經允許,即便自認「只是開玩笑」,在對方的感受中很可能已構成侵犯,提醒學生界線的存在是為了保護每個人,不能因氣氛或關係親疏而被忽略。
講師也啟發學生思考:為何有人以「鬧著玩」為名,對別人身體動手動腳?那樣的行為真的是玩笑,還是已經踩線?林孟君提醒,判斷的關鍵不是行為者的動機,而是被對待者的感受。只要對方感到不舒服、不情願或受到威脅,即使是無心之失,也已越界。
在講座尾聲,林孟君談及性騷擾的判定與應對。她強調,只要出現讓人感到羞辱、害怕或被冒犯的身體或言語行為,就可能構成性騷擾。遇到這類情況,同學可採取三步驟:第一,勇敢說出「不可以」;第二,遠離現場並尋求協助;第三,向師長或輔導室通報,以保障自身安全與權益。她鼓勵同學,不論身為受害者或目擊者,都不應沉默,唯有讓界線被說出口,校園才會真正成為安心的學習環境。
透過本次講座,同學對身體界線有更具體的理解,也意識到尊重不僅是禮貌,更是保護自己與他人的底線。輔導室表示,未來將持續推動性平教育主題,期待讓尊重成為校園文化的一部分,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安全與被理解的氛圍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