酪梨大碗2.0 附設雞母蟲之家
在南屯幼兒園裡,有一個特別的環境教育角落─「酪梨大碗」。它不只是孩子們的自然教室,更是校園落葉堆肥的重要收集處。整個大碗完全由庭院裡的木材與樹枝打造,既環保又充滿巧思。上週,大碗第一次產出了約一百立方的堆肥土,這可是經過兩年多時間慢慢熟成的有機肥呢!師生們將這些寶貝土鏟出後,全數送往小班群的紅豆小梯田,完成了大自然的第一次循環利用。
不過,驚喜也在挖掘過程中讓孩子們意外發現,大碗裡住著二、三十隻圓滾滾的雞母蟲。每一隻都將近成人兩根手指那麼大,白胖的身體在土裡扭動,看起來可愛極了。孩子們怕傷到牠們,立刻暫停挖掘,先把一部分堆肥區暫時保留下來,作為雞母蟲臨時安置所。有幾隻則被小心地放進觀察箱中,讓孩子們近距離照顧與觀察。然而,大碗內部的界線不明確,孩子們擔心下次再挖時會不小心破壞牠們的家。於是,大家一致決定:要讓大碗升級加大,並在裡頭闢出一區專屬的雞母蟲保護區,讓這些可愛的小生命有個安心的家。
這項改造工程,由梅花鹿班接下挑戰。從孩子們還是小班時期起,這個班就參與了酪梨大碗的創建、維護與改良,因此這次的升級工程,他們自然也少不了。孩子們先討論大碗要怎麼改善、怎麼動手。特別的是,大碗周圍長滿了番茄,這些可是許多班級預約要照顧的作物,所以改建時不能傷到它們。再加上地勢高低不同,坡度與動線也得考量周全。經過大家多項討論後,最後決定保留原有區域給雞母蟲作為家園,再從下方往外延伸,擴大收納空間,讓更多落葉能安心被收納。
計畫確定後,孩子們開始從木堆中尋找又大又結實的木頭。大家分工合作,挑選形狀合適的木材,三五成群地從坡下慢慢滾上來。有人在前方引導方向,有人合力推木頭前進,還有人協助引導定位。要先幫雞母蟲圍家,再搭外圍的施工順序;孩子們邊做邊討論,配合得天衣無縫。沒多久,隨著一根根木頭穩穩就位,全新的酪梨大碗終於完成。
完工後,師生們也規劃要設置一塊溫馨的告示牌,提醒大家在放置落葉堆肥時,也別忘了這裡同時是雞母蟲的家,要學會尊重並愛護牠們。幼生徐亞呈說:「我可以搬動很重的木頭,幫大碗蓋很堅固的家。」幼生許丞希說:「大家都要愛護雞母蟲的家,不可以傷害到牠們。」關新蓓老師說:「今天,梅花鹿班進行了一場特別的任務─一起搬運木頭,為雞母蟲蓋出一個溫馨小家,也將酪梨大碗擴建,過程中孩子們體會到『一個人搬不動,但大家一起就能成功』的力量,不只學到了團隊合作的重要,也學會了關懷、尊重生命,懂得每個小小生命都值得被珍惜與照顧,當我們用心與雙手去付出時,不僅能完成一項任務,更能在過程中體會『合作的力量』與『生命的價值』。」
教務組長蕭文嘉說:「這次一樣邀請強而有力的梅花鹿班來協助重建酪梨樹,不過這次的主要任務是劃分雞母蟲復育區,因此需要搬運體積龐大的木頭。梅花鹿班的孩子們,不論男生或女生,都運用雙手齊心協力推動大木塊。在滾動過程中,大家還需不斷討論、合作,思考如何讓木塊順利前進,真是一項不容易的挑戰呢!梅花鹿班真的值得給予大大的掌聲與鼓勵!」園長陳議濃說:「這次的大碗修復,不僅讓原本的結構更加穩固,容量也更充足,能夠容納更多落葉堆肥;更可貴的是,孩子們在過程中意識到,當我們取用堆肥時,其實也同時在打擾雞母蟲的家。於是,他們決定就地為牠們蓋一個保護區,讓人與生態之間能夠達到和諧的平衡。這樣的思考與行動,正是學校希望孩子能夠培養的能力—懂得觀察、願意改變,並以友善的心去照顧環境,這也正是環境教育所孕育出的珍貴精神與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