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落葉到新田 友善環境的循環魔法
南屯幼兒園的本位課程之一—環境教育,自三年前推行以來,師生們依循四季自然變化,種植各式作物,讓孩子們體驗食農課程的樂趣與成果,也因此獲得了許多肯定與獎項。
而在庭院角落,有一處特別的地方「酪梨大碗」,是全園收集落葉堆肥的重要基地。上個月,梅花鹿班師生進行了大碗的翻修工程,將原本以樹枝堆疊的圍欄改良成堅固安全的樹幹結構,不僅強化了耐用度,也提升了安全性。更令人驚喜的是,第一代大碗中所保存的落葉堆肥,經過兩年的熟成,早已化為養分豐富的新土壤,甚至有數十隻雞母蟲在其中棲息,可見其肥沃程度。
而這兩天,小班群即將展開班群種植活動,需要充足的基土作為田畦基礎,因此山羌班的哥哥姐姐們接下任務,為庭院新田添入營養的堆肥土。
任務開始前,大家首先集合在大碗旁聆聽說明。這次的工作會使用圓鍬與推車,是孩子們全新的體驗。老師先帶領大家學習如何安全操作圓鍬、如何穩定推車到定點卸載,並強調在過程中要注意自身安全。當孩子們充分了解步驟後,便正式展開分組合作。由於這是一項需要體力的任務,為了讓效率與休息能取得平衡,工作被細分成幾個小組:
第一組是圓鍬組,負責將堆肥剷起,放入推車或畚箕中。孩子們在挖掘時格外小心,從外圍往內慢慢剷土,一邊保持通行空間,一邊穩定進行。
第二組是運送組,他們的任務是將滿載堆肥的推車運送至指定地點。推車需要兼顧力氣與平衡,卸土時更考驗孩子們的協調與細心。幾趟往返之後,堆肥終於全數移出大碗。
第三組是耙地組,負責將倒入的新堆肥均勻攤開,讓土壤能充分混合養分。之後再交由耕耘機翻整,讓堆肥與原土融合,成為適合耕作的新生土地。
整個過程中,山羌班的孩子們相互協助、輪流支援,展現出高度的合作精神。最終,第一代落葉堆肥成功完成任務,成為新作物最好的養分來源,也讓大家對未來的豐收充滿期待。幼生謝蕎衣說:「這都是葉子變的土,可以讓蔬菜長得很漂亮。」幼生葉軒銘說:「我用圓鍬挖很多土,還有看到很多雞母蟲。」陳亮云老師說:「今天山羌班的孩子們一起幫忙搬運落葉堆肥,每個人都有分配不同的工作,並運用工具將土挖進推車裡,過程中,孩子們都很認真的進行工作,也會互相幫忙,合力將裝滿土的推車送到目的地,全班共同完成任務的感覺真開心呢!」
李佩珊老師說:「今天跟著園長爸爸開挖落葉堆肥區,幼兒看到那黑嚕嚕的堆肥不僅不怕,還很興奮的照著園長爸爸說的工作流程進行:搬運堆肥、用耙子耙平。最讓幼兒感到又怕又好奇的是那肥肥軟軟的雞母蟲,大家正尖叫著『有蟲!!!! 』時候,一個小小身影伸出小手爪起它,並跟大家說它是雞母蟲、他平時會吃果凍...。大家用鏟子鏟著落葉推肥、用畚箕搬運著落葉堆肥、用搬運車搬運落葉堆肥、用耙子撥平堆肥,堆肥很重、天氣很熱,但小孩小臉上掛著開心,完成任務的大家都開心的跳啊跳的!期待小班弟弟妹妹們的紅豆大收成!」教務組長蕭文嘉說:「今天進行學校土質改良活動,多虧山羌班孩子們的幫忙,他們賣力地鏟土、運土,讓大片土地能夠吸收更多養分,相信小班的紅豆一定能長得更加壯碩。
在過程中,孩子們還意外發現了許多雞母蟲寶寶,大家彷彿挖到寶藏般興奮不已,每位孩子都對雞母蟲的模樣充滿好奇。不過,由於山羌班空間有限,最後決定讓雞母蟲們回歸大自然,讓其他班級來復育及照顧。」
園長陳議濃分享到:「『大碗』是學校環境教育的重要指標。經過兩年孕育的落葉堆肥,今天終於能投入新田使用,這對學校來說是一個象徵性的里程碑。希望透過這樣的勞動、循環與友善農作,讓孩子們體會珍愛土地的重要,也能從有機的過程中理解生命的延續與自然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