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菜不澆水?原來魚兒是小幫手~
本校近來積極推動環境教育,校園裡新建置完成的一座「魚菜共生系統」,已悄悄成為師生最常駐足的角落。這套結合水產養殖與蔬菜栽培的設施,不只是校園環境的美化,更是一個能讓孩子從日常中體驗「生態循環」的活教材。
每天早晨,總能看到幾位學生趴在魚池旁,觀察小魚悠游的模樣,或是細心記錄菜床中青菜的長勢。六年一班的黃彥勛同學興奮地分享:「原本以為養魚和種菜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沒想到魚的排泄物竟然能變成養分,讓青菜長得更快!我覺得很神奇,也更想要自己學著照顧它們。」
二年二班的張晨希同學則說:「我最喜歡看魚兒游來游去了,感覺很放鬆。上次老師還帶我們量菜葉的長度,發現一個禮拜就多了好幾公分,真的好像在看一場小小奇蹟。」
對自然生態頗有研究的張育誠老師表示,魚菜共生是一種低碳、永續又高效率的生態栽培方式,透過魚類排泄物轉化為植物的養分,再由植物淨化水質,形成魚與菜互相依存的循環。「學生們不是只在課本上看到抽象的生態循環,而是能實際觀察、測量與紀錄。這樣的學習更具體、更有感,也能引發孩子的探究精神。」
學務處鐘于菁主任也補充說明:「我們希望校園裡的每個角落都能承載教育意義。魚菜共生系統除了增添綠意,也讓學生有機會練習責任分工,學會愛護環境與珍惜資源。未來,我們會安排更多跨領域課程,把科學、環保、食農教育串連在一起。」
不只學生和老師感受到新鮮與啟發,家長也對此表示肯定。一位五年級學生的家長笑著分享:「孩子回家後,居然用很專業的詞彙告訴我們什麼是『氨』、『硝酸鹽』。可以看出學校的設施真的帶來了實質的學習。」
本校林校長最後表示:「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要引導學生與環境共好。這套系統的建置,不只是美化校園,而是一個啟發——告訴孩子科技可以與自然協力共生,生活中也能實踐永續的精神。」
隨著魚群悠遊、蔬菜茁壯,這座魚菜共生系統將陪伴著一屆又一屆的孩子,成為他們校園記憶裡綠意盎然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