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皮影為語,與世界對話:雙語藝術課程的SDGs教育實踐
報導日期:2025-04-22
報導單位:潭子區 新興國小 楊媁莉
點閱數:167
藝術與人文課上什麼?新興國小五年級學生近期在課程中展開了一場跨領域的學習之旅。結合童話故事、永續發展與民俗技藝的多元雙語課程,透過《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改編與皮影戲製作,除了讓學生「動手」學習,更讓他們「動心」思考社會議題。
課堂中以認識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為起點,在耳熟能詳的《賣火柴的小女孩》故事中,描繪的貧困與失落,讓學生思辨與討論,小女孩所面對的處境是「SDG 1:終結貧窮(No Poverty)」,在在與現今社會的「貧窮」議題有所關聯。
接著,課程轉向民間藝術——皮影戲的世界。學生先認識皮影戲的歷史背景,了解它是如何透過光影與剪影來說故事的傳統表演藝術。老師帶領學生認識「shadow puppet」這個英語詞彙,並用中英文雙語進行教學,讓學生於創作與表演中自然應用語言,建構語言與文化雙向的學習經驗。
從故事到藝術,再從認知到實作,學生們親手設計並製作屬於自己的皮影人物。每一個小小的人偶,都是孩子們創意與心意的展現。重新詮釋《賣火柴的小女孩》,我們演出了《希望之火》。演出過程中,火柴點燃的音效讓學生更入戲,有幾組的老爺爺的聲音更是富有創造力,讓台下觀影的同學更投入,台上也演出的更加賣力。學生不僅展現出藝術創造力,也透過故事表達對世界的關注與同理,創作出充滿希望的新結局。
這堂課是一場多元學習的饗宴,不只是藝術創作的實踐,也是一堂深具社會意義的課。學生們在樂在其中的氣氛下,學會了尊重傳統、關懷社會,也提升了語言與表達能力。
透過這樣的雙語藝術與人文課程,孩子們不只是「學會了什麼」,而是「成為了什麼樣的人」——有創意、有想法、有同理心的世界小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