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慶募書報達標 閱讀教育注活水
2020-12-02 西區 忠信國小 教務處 楊珮琳 報導, 已有 225 次點閱

- /upload/schoolNews/73/97/p0-1606879312.jpg
- /upload/schoolNews/73/97/p1-1606879312.jpg
- /upload/schoolNews/40/26/p0-1606879348.jpg
- /upload/schoolNews/40/26/p1-1606879348.jpg
閱讀能力是教育的基礎和底蘊,提供閱讀資源和引導閱讀習慣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長責無旁貸的責任。在每年的校慶系列活動中,募書報活動一直是忠信的優良傳統,今年也不例外。今年募款目標訂在20萬元,希望除了國語日報及國語周刊的固定訂閱之外,也能促進圖書館館藏更新及流動。
校慶當天的募書報攤位以現下最流行之鬼滅之刃為主題意象,並設計飛翔的小鳥為募書標記,一大早在老師們的吆喝之下,家長們就陸陸續續開始捐款,並帶著孩子將小鳥貼在募書報海報上,讓孩子共同參與,一起朝向閱讀起飛的目標努力。一整天,在操場上各項競賽活動熱鬧進行的同時,募書報攤位人潮亦絡繹不絕,一隻隻的小鳥代表一份份對忠信孩子的愛與期盼,堆疊出讓孩子起飛的動力與資源。在校長、全體家長及本校家長會榮譽會長陳濬豐、孫良佐會長及現任莊建安會長的大力支持之下,在下午順利達標,並突破21萬元大關,為本校閱讀教育注下最有利的強心針。
本筆款項將專門用於訂閱國語周刊、國語日報持續推行班級閱讀風氣,且於寒假前購入最新圖書於假期中閱讀,開學後即入圖書館館藏,讓全校孩子都能資源共享,圖書館館藏能持續流動並更新,閱讀教育才能持續注入活水。此項募書報活動,是具體展現忠信圖騰: 親師合作,帶好每個孩子,最強而有力的展現!
校慶當天的募書報攤位以現下最流行之鬼滅之刃為主題意象,並設計飛翔的小鳥為募書標記,一大早在老師們的吆喝之下,家長們就陸陸續續開始捐款,並帶著孩子將小鳥貼在募書報海報上,讓孩子共同參與,一起朝向閱讀起飛的目標努力。一整天,在操場上各項競賽活動熱鬧進行的同時,募書報攤位人潮亦絡繹不絕,一隻隻的小鳥代表一份份對忠信孩子的愛與期盼,堆疊出讓孩子起飛的動力與資源。在校長、全體家長及本校家長會榮譽會長陳濬豐、孫良佐會長及現任莊建安會長的大力支持之下,在下午順利達標,並突破21萬元大關,為本校閱讀教育注下最有利的強心針。
本筆款項將專門用於訂閱國語周刊、國語日報持續推行班級閱讀風氣,且於寒假前購入最新圖書於假期中閱讀,開學後即入圖書館館藏,讓全校孩子都能資源共享,圖書館館藏能持續流動並更新,閱讀教育才能持續注入活水。此項募書報活動,是具體展現忠信圖騰: 親師合作,帶好每個孩子,最強而有力的展現!
我喜歡這篇報導
已有0個人喜歡這篇報導
最後更新時間: 2020-12-02 13:03:06
忠信國小 最近報導
- 忠信美學散步 國美館外之力與美 教務主任 於 2021-01-21報導
- 收藏歡笑與回憶之旅-六年級畢業旅行 學務處 陳昱魁 於 2021-01-17報導
- 忠信小農收成囉! 營養師 莊巧筠 於 2021-01-15報導
- 多元傳送門~性別平等與性騷擾防治宣導 輔導室 王姵蓉 於 2021-01-14報導
- 忠信學童好表現,午餐校長來作客part 2 學務處 莊巧筠 於 2021-01-12報導
- 冷冬中的暖流~學習珍視彼此的生命互動 輔導室 王姵蓉 於 2021-01-08報導
- 20210106品德故事大家說-502誠信 學務處羅淑娟 於 2021-01-06報導
- 家長委員會來許願,讓你「有球必應」 總務處 葉俞潔 於 2021-01-03報導
- 忠信小孩不出國,藉飲食環遊世界 學務處 莊巧筠 於 2020-12-31報導
- 舊鞋救命捐愛心,願望實現最開心 輔導室傅光鴻 於 2020-12-22報導
- 20201216品德故事大家說-501正念 學務處 羅淑娟 於 2020-12-18報導
- 忠信紅色閃電,遠征嘉義六美 學務處 陳昱魁 於 2020-12-17報導
- 忠信英語說故事 再奪佳績 教務處 李迎穎 於 2020-12-16報導
- 恭喜西區忠信國小參加109學年度活力體操比賽榮獲特優 學務處李靜雯 於 2020-12-16報導
- 忠信學童好表現,午餐校長來作客 營養師 莊巧筠 於 2020-12-15報導
- 忠信國小校慶運動會FUN心趣運動 頭好壯壯餐用餐趣 學務處 莊巧筠 於 2020-12-10報導
- 五花八門慶生會,另類學習樂趣多 輔導室 林佳頻 於 2020-12-09報導
- 歲末感恩月,舊鞋救命週 輔導室傅光鴻 於 2020-12-09報導
- FUN心趣運動-64週年校慶運動會 學務處 陳昱魁 於 2020-12-03報導
- 校慶募書報達標 閱讀教育注活水 教務處 楊珮琳 於 2020-12-02報導